土豆運用內置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進行保護地栽培,一般可提前15~20天播種,提前20~25天收獲,增產30%~50%,減少有機肥和化肥投入50%。 前期表現(xiàn):地溫高,出苗快,葉片大,主莖粗,節(jié)間短,現(xiàn)蕾開花早,抗根系病害;中后期表現(xiàn):結塊多,膨大快,個體生長整齊,單塊薯大、表皮光滑,芽眼凹陷淺。色澤鮮亮,病薯少,商品性好,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1.反應堆類型。有內置式、外置式,內外結合式。當前大面積土豆保護地栽培適合內置式,它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投資小,操作簡單,投入產出比大,增產增效顯著,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經過幾年來的應用,逐步過渡到有機無公害栽培。 2.內置式反應堆的建造。建造時間為每年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上旬。建造時結合耕翻土地,每隔1.2米劃一條開溝線,以線為中心開挖一條寬70厘米,深30厘米,長度與種植行相等的溝,將土壤分放兩邊,這樣依次進行,一塊地的內置反應堆就建成了。 3.拌菌種。內置反應溝開完以后,接著拌生物發(fā)酵菌種,每畝用量4千克,在增加秸稈前3~4天,按菌種與中間料(麥麩、稻糠)和水的比例為1∶25∶20進行,如用粉碎的玉米芯、花生殼作中間料,其比例按1∶60∶84進行拌種。將菌種,中間料和水充分拌勻后,攤放于室內,厚度為15厘米,發(fā)菌3~4天即可使用。 4.填料與接種。一般農作物的秸稈與下腳料,如棉柴、玉米秸、麥秸、稻草、樹葉、雜草等均可使用。其做法是:選硬整的秸稈放于底層,厚度為30厘米,開始接第一層菌種,將菌種均勻撒在秸稈上,用量為每溝總量的1/3;接著填加第二層秸稈,整碎均可,厚度為30厘米,然后將所剩2/3菌種均勻撒在頂部秸稈上。 5.覆土。接種后開始第一次覆土,覆土厚度為3~4厘米,以秸稈不露出為準;然后打孔,孔徑3~4厘米,孔距40厘米,每溝兩行。定植前15天進行第二次覆土,結合該次覆土施用底肥,底肥以腐熟的圈肥和雞糞為主,化肥為輔;一般有機肥用量為常規(guī)用量的50%,化肥以磷酸二銨為主,其用量為常規(guī)用量的40%。方法是:將所施底肥與土壤充分混合,兩次總覆土厚度為25厘米。覆土完畢,接著進行大水浸灌,浸灌后向下沉的坑凹填土,再澆一次小水找平,接著打孔,方法與第一次相同。然后蓋膜增溫。 6.催芽定植與管理。催芽時間應比常規(guī)催芽時間提前15~20天。定植時間比常規(guī)提前15~20天。每個反應堆定植兩行,株距20厘米,平擺好后用背壟上的土壤覆蓋種薯,厚度5~6厘米,最后打孔蓋膜,孔距20×20厘米。定植后,順背壟溝灌一次大水,以滲透溝的各個部位,滿足秸桿轉化對水分的需求。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