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廠商三者共贏方能撬動市場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shù):2456 | 回復數(shù):0

發(fā)表于: 2013-4-8 11:3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近年來,農資市場可謂是很糾結,無論是廠商的博弈,還是經銷商之間的惡性競爭,目的無非是提高銷量、擺脫困境、增加利潤。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服務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但無論大家怎樣的糾結,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要落在農民身上。只有權衡好農民的利益,考慮到農民的接受程度,滿足農民的需求,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做到廠家、經銷商、農民三者利益共贏,才能真正撬動市場,創(chuàng)造出一個驕人的業(yè)績。

  農民種地,高投入低產出

  從農民角度來看,種地成本的不斷攀升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以及大宗農產品連連出現(xiàn)滯銷,種地效益低下,始終成為影響農民種地積極性是否能提高的重要因素。盡管國家每年都在增加對農民的種地補貼,但由于在實際的操作中,在很多地方這種種地補貼,實際已經變成了按人口均攤的一種“福利”,即凡戶口在本村的農民無論是否種地,村會計按人頭平均上報種地畝數(shù),所有農民所得補貼相同。而這種均攤法卻人為的攤薄了實際種地農民的補貼,使那些根本沒有種地的農民也得到了相應的補貼。

  像:一是失地農民還拿種地補貼,這類農民原先分有耕地,有些由于項目建設、開礦等原因,耕地被征用或有些農民私自將耕地賣給礦老板,他們已得到了數(shù)額不菲的補償款,原有耕地已不再耕種,并已經改變了原土地用途,但種地補貼照拿。

  二是過去一些為躲避繳納“三提五統(tǒng)”,表面將戶口遷出的“布袋戶口戶”,當時并沒有分到耕地,如今將戶口重新落入村莊,也拿到了相應的補貼。

  三是很多舉家在外人員,已經在它地購房上班,但因為戶口仍舊留在本村,他們也在領種地補貼。

  其實這種簡單的做法完全違背了相關政策精神,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從而對于調動農民的種地積極性就顯得有些不足。

  像筆者所在區(qū)域,農民主要種植作物為春花生、冬小麥、和夏玉米。瘠薄丘陵地塊占了很大的比重,農業(yè)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種地主要是靠天吃飯,效益低下,遇到春旱年景,幾乎連本都保不住。比如種植冬小麥畝成本:復合肥190元,有些較好的地塊,農民還要再加施一袋有機肥100元,麥種45元,農藥30元,耕地100元,澆地100元,收割脫粒80元,不算人工費、不算平常管理,只是大體估算畝成本就是645元,遇到好的年景畝產能達到800斤左右,(特別好的地塊能收1000多斤),折合人民幣900元左右,減去投資畝收益為255元。如果按人工費100元/天計算,種地就是賠本的買賣。而那些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塊,最多也就是能收三五百斤,要是遇到像2011年那樣的春旱,很多山陵地幾乎絕產。農民之所以“收不收年年種”,就是為了能保住口糧。

  我們這兒唯一能給農民帶來收益的農業(yè)收入就是春花生,今年的花生米價格在去年4.8元/斤的基礎上略有上漲,現(xiàn)在已達到5元/斤,農民還較為滿意,但大多數(shù)農民惜售,漲價預期過高,難以變現(xiàn),這都會影響到來年春季的投資。種植花生的成本要相對較高,畝成本:復合肥、有機肥300多元,地膜60元,種衣劑40元,乙草胺10元,耕地100元,覆膜100元,種子按普通花生米價格計算150元,日常管理用殺蟲劑、殺菌劑50元,共計800元。按平均產量400斤花生米計算,折合人民幣2000元,減去投資還剩下1200元。但這都是不包括日常管理、收獲、晾曬、脫殼等等用工費用。這似乎就是農民的毛收入了。盡管這樣,農民種花生的積極性還是蠻高的,估計來年農民會擴大種植面積,因為終歸有農民沒有打工收入,最終的收益還是要靠農業(yè)來支撐。

  終端暴利,無端加價

  面對農民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現(xiàn)實,筆者覺得廠家和經銷商應該回歸理性,讓農資價格保持在讓農民接受的程度。廠家不要故意炒作,經銷商、零售商不要加價太高。

  據筆者2012年從山東部分夏玉米播種地區(qū)的夏追用肥市場的調查情況來看:雖然各化肥廠家的化肥出廠報價普遍較低。像40%含量的高氮型復合肥出廠價一般為2200元/噸左右,25%含量的氯基復合肥出廠價一般為1600元/噸左右。這樣的出廠報價,按理說農民應該買到比較便宜化肥,但農民實際購買到的復合肥價格卻相對較高。

  筆者在山東省日照市的多家農資店了解到,像40%含量的這類高氮型復合肥,氮磷鉀為20-10-10或30-5-5。像這類復合肥的零售價格大多為120~130元/袋(40公斤),折合成噸價就是3000~3200元/噸。這比出廠報價每噸就要高出800~1000元之多,這還是相對那些正規(guī)大廠的一些高端報價而言,而相對于那些低端報價的小廠貨來說,零售環(huán)節(jié)的加價還要高出許多。像筆者在某村一農資店看到一種玉米追肥,總養(yǎng)分含量為25%(氮磷鉀為25-0-0),說白了就是一種單質氮肥。零售商進價一般為80元/袋(40公斤),因為該肥的包裝袋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玉米棒子,故意誘導農民。農民看后覺得非常符合做玉米追肥的需要,盡管零售價格卻高達120元/袋(40公斤),但卻受到很多不明真相農民的認可,賣得非常火爆。據說該價格是該肥專賣店統(tǒng)一制定的零售價格,還有個別地方該種復合肥還賣到130元/袋。如果化肥廠的出廠報價是真實的,這類肥的零售價格與出廠價格就相差都在千元/噸以上。這種失去理性的(簡直有點喪心病狂)無端加價不能不讓人乍舌,農民的實惠從何而來。

  我們知道,化肥是一種比較笨重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除了運費之外,還有裝卸費用,從出廠到經銷商,再到零售終端,要經過幾個環(huán)節(jié),最后才能到農民手中,這里面的確需要一些正常的費用支出,“水過地皮濕”,這里面的確有個利潤分配問題。但如此懸殊的批零差價到底落入誰手?整個行業(yè)不景氣,使廠家難以為繼,中間經銷商也叫苦連連、生意難做,零售終端也唉聲嘆氣,銷量萎縮、利潤看薄,那么如此高的零售價格又是如何炒作上去的呢?是否是大家因為銷量越少,就越抓住高價不放?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出現(xiàn)零售商扎堆經營農資現(xiàn)象,是否與此有著很大的關系?每到農忙季節(jié),化肥零售商更是遍地開花,有很多小賣部兼營復合肥,有些收糧食、換面的小販也賣復合肥,一些村官也參與到賣復合肥的行列當中,一些忽悠團更是拉網式的掃蕩,可以說,這種零售終端高暴利是導致農資經營扎堆的一個最大原因。

  直銷專賣,拉升價格

  目前,的確有很多廠家試圖通過直銷、連鎖等形式來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讓農民能從中得到實惠。這無疑是一些積極的做法,出發(fā)點是好的。既如此,為何一些專賣店的零售價格依舊不菲?其實筆者調查的一些數(shù)據就是來源于一些專賣店或直銷店。這里面自然有因為物流、倉儲、推銷人員本身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外,是否還是因為專賣、直銷,市場就保護的好,就更有了在局部形成壟斷的優(yōu)勢,所以就可以不顧忌農民的利益、不顧忌農民的承受能力任意高價稱雄了?

  還有,近年來很多廠家通過建立所謂的樣板田、示范園以促進產品銷量。不過筆者發(fā)現(xiàn)這類的樣板田、示范園無一例外的都是通過廠家提供大量或是超量化肥堆積起來的,無疑都是要靠高投入或超高投入才能實現(xiàn)的。因此筆者對這類觀摩會是否能夠真正讓大多數(shù)農民認可、或能夠大面積、大品類復制產生懷疑,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很多現(xiàn)場會當場很火爆、農民也說好、事后遭冷落,農民根本不會買你的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根本就不想投入這么多,他覺得這樣做不值得、不劃算,因為農民心里有一筆自己的帳。

  像某化肥企業(yè)在某地搞的一個馬鈴薯示范園,給農民提供的肥料套餐為:基肥,12-18-15的硫基復合肥80公斤/畝,配合有機肥100公斤/畝;追肥,增施12-18-15的硫基復合肥20公斤/畝,硫酸鉀15公斤/畝,尿素20公斤/畝。這些肥料按目前最低價格折算也要花500元錢,還要薯種投入,還要農藥投入,再加上機械、燃油、運輸、人工費用等等。真不知道這一畝地馬鈴薯到底會給農民帶來怎樣的結果。我想這張肥料套餐表肯定會讓很多農民咋舌--這是在種地嗎?

  農民實惠,市場根基

  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大量或超量使用化肥的現(xiàn)象已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盡管耕地面積還不到全世界總量的10%,但我國的化肥施用量卻接近世界總量的1/3,使用量居全球第四,但過量使用化肥給我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過量使用化肥的危害過量使用化肥不僅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嚴重影響作物品質,而且?guī)憝h(huán)境問題和資源的短缺。同時,也給農民帶來嚴重的收入損失。據抽樣調查,我國80%的農戶習慣憑傳統(tǒng)經驗施肥,不考慮各種肥料特性,盲目采用簡單的施肥方法。全國有1/3農戶對作物過量施肥,導致農民種地投入不斷增加,雖然糧食產量增加,但增產不增收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有的地方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只增加成本不增加產量,造成農產品品質低劣,使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甚至降低其收入。

  廠家之所以熱衷于這種推廣示范,無非就是為了提高其產品銷量,他們采用的方法,大多打著新型肥料的旗號,能夠增產明顯等等,說白了就是故意誘導農民加大化肥使用量,使用量多了,增產不就明顯了嗎?再就是這種新型肥料具有解磷解鉀固氮功能等等,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多少多少,說的天花亂墜,故意夸大其詞,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該怎樣讓農民得到實惠,其實才是我們廠家、經銷商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也是大家需要共同擔當?shù)纳鐣熑,這才是最終培養(yǎng)好后續(xù)市場的根基。

  還有廠家、經銷商如何向農民宣傳科學施肥、合理施肥,如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才是大家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近年有很多廠家就參與到測土配方行動當中,讓農民降低了種地投資,提高了產出比,得到了農民的認可。

  總之,只有滿足農民的需求點,讓農民切切實實的得到實惠,他才會認可你的產品,最終才能給你帶來利潤。擔當社會責任,似乎是一句高調,其實這是每一個社會人永遠都不能繞過的一個問題,最簡單的還是那句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只有農民得實惠了,種地積極性提高了,需求增強了,市場暢通了,廠家、經銷商才是最后的贏家。
《農資與市場》——中國農資營銷第一傳媒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