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咄咄逼人的“第三次土地革命” 所謂“第三次土地革命”是說,目前要促進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將6、7億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與此相對的“第一次土地革命”是指1949年前后的“土地改革”,“第二次土地革命”指1980年前后“推行土地承包制”。) 2012年2月9日,《經理日報》策劃了一個關于“第三次土地革命”的專題,發(fā)表了3篇僅署化名的文章。這些文章斷言,“今后農村改革的方向是,推進土地‘永包制’,加大土地流轉,方便資本下鄉(xiāng),發(fā)展‘公司+農戶’的現代農業(yè)”。他們認為,這幾年中央幾個一號文件的核心措施就是,“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的措施就是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公司,讓農民做農工或‘股東’”! 他們論證說,“農村土地不能流轉,農民只有死守著自己的那份薄地掙錢養(yǎng)家。當前的土地靠施肥、技術、良種來提高糧食產量已經到了極限,這在提高農民的收入方面已經很難有上升余地了”;“農民不可能靠種小片土地致富,他們只有種上1000畝而不是1畝或者10畝土地,收入才有可能大大增加”;土地流轉“要保證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土地成本不宜(應為“不至于”)太高”! 他們相信,“農村土地改革正式拉開大幕。而這被認為是在當今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自身救亡的長效藥方”;“土地自由流轉,有實力的企業(yè)資本能夠更好地整合零散的土地,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借助國家對農業(yè)的保護政策,農業(yè)擺脫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模式,爭得世界糧食一席之地”;“土地自由流轉,(規(guī)模經營)解決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從土地解放出來,經濟才(能)得以發(fā)展”;“當下土地流轉的政策無疑是破解中國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又一次契機,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之際,在中國改革處于根本性轉變之際,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光明的方向”!疽姟督浝砣請蟆2012年2月9日,第2、3、4版!俊 這不僅僅是輿論宣傳。在此之前,真實的非農產業(yè)資本已經大舉進入農業(yè)領域。 2011年底,《新世紀》周刊記者報道說:“各路資本正在加速涌入農業(yè)投資領域”。據說,連IT公司聯(lián)想都在布局農業(yè)產業(yè)的戰(zhàn)略性投資,而中外資本“正在以氣宇軒昂的狀態(tài)進入農業(yè)領域”! 「氖牵瑩撚浾吲,“一份由農業(yè)部牽頭,發(fā)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證監(jiān)會等多個部委參與調研的文件正在起草中,核心內容是支持現代農業(yè)轉型與農業(yè)規(guī)模化發(fā)展,這份文件有望在明年(2012年)初發(fā)布! |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正悄然變革,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農業(yè)、走出農村。于是,所有關注三農問題的人開始探尋:農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關注的目光聚焦到農村的土地。業(yè)內人士預言,在農村上演的新一輪土地改革(土地流轉)將進一步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 那么,農村土地改革帶給農民的究竟是福祉還是禍患?什么樣的改革方式將助力我國社會發(fā)展逐步向著城鄉(xiāng)一體化方向邁進呢? 土地流轉出現時間也不久,我們一般對它的理解為農田土地使用權的轉讓,事實上,也存在建設用地的流轉。今天主要講述農田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下面將從什么是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的模式、土地流轉的原因、土地流轉的意義、土地流轉發(fā)展狀況、土地流轉存在問題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什么是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指的是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這里要強調的是,土地流轉與土地私有化、土地經營模式是有區(qū)別的。 1、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是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延伸和發(fā)展,國家集體仍保留土地的所有權。比如說這些流轉方式: 代耕代種,這是指暫時無力或不愿經營承包地的農戶,經自行協(xié)商臨時把承包地交由別人(大多是親友)代耕代種,原承包合同關系不變,時間、條件一般由雙方口頭約定。 轉包、轉讓,以此種方式流轉土地的主體一方是農戶或農民集體組織. 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指農戶或集體組織將土地的使用權有償讓與他人的行為。反租倒包是指鄉(xiāng)鎮(zhèn)政府或村組組織先從農戶或集體組織那里租賃土地,然后進行轉租并從中謀利的行為。 互換:單個或者一部分承包戶主動或在集體組織指導下與本集體中的其他承包戶自愿調整地塊,使承包地連片集中的行為. 2、新中國農村土地改革五大歷程 農村土地經營模式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經歷了五個相應的歷史階段。 歷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 建國之初,政府頒布了《土地改革法》,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不僅獲得了土地,而且對擁有的土地“有權自由經營、買賣和出租”。 歷程2:農民土地所有制→集體所有 1954年-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權。被譽為“三大改造”(對農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之一的農業(yè)改造,目的是要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確立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農民個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從土地無償入股、統(tǒng)一經營,發(fā)展到農村土地集體所有。 歷程3:集體所有→三級集體所有 1957年-1978年,“三級所有”的土地改革。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國內農業(yè)供給相對有限,所以又一次進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土地屬于三級集體所有,即人民公社、生產大隊、農村生產小隊三級所有。社員集體在公有土地上統(tǒng)一生產和勞動,社員沒有任何私有土地,徹底消滅了私有制。這一階段是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徹底被收回的階段。 歷程4: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讓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鄧小平提出并主張實施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從1983年開始在全國廣大農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農戶都實行了包干到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97%左右,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歷程5:“新土改”允許土地流轉 改革開放30年后,2008年10月1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二、流轉模式 綜觀全國土地流轉,可劃分為五種模式: 1、土地互換 互換土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為方便耕種和各自的需要,對各自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的簡單交換,是促進農村規(guī);、產業(yè)化、集約化經營的必由之路。1979年,中國農村實行土地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塊的土地被分割成條條塊塊。劃分土地時留下的種種弊病,嚴重制約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產量的提高。如何讓土地集中連片,實現規(guī);、集約化經營,于是互換這種最為原始的交易方式,進入農民視野。 2、出租 在市場利益驅動和政府引導下,農民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大戶、業(yè)主或企業(yè)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雙方自行約定,承租方獲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經營權,出租方按年度以實物或貨幣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租金。其中,有大戶承租型、公司租賃型、反租倒包型等。 3、入股 入股,亦稱“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經營,是指在堅持承包戶自愿的基礎上,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過程中,實行農村土地經營的雙向選擇(農民將土地入股給公司后,既可繼續(xù)參與土地經營,也可不參與土地經營),農民憑借土地承包權可擁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紅。該形式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產權清晰、利益直接,以價值形態(tài)形式把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確定下來,農民既是公司經營的參與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當前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新突破。(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論壇25期北京大學光華學院張維迎院長說,到204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70%,這必將促進中國從城鄉(xiāng)二元化格局向城鄉(xiāng)一體化轉變) 4、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 以重慶為例,2008年被國家批準為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后,在土地改革領域率先進行大膽探索,創(chuàng)造了土地流轉的九龍坡模式即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也就是說,農民放棄農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換為城市發(fā)展用地,農民在城里獲得一套住房。農民放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公共服務體制。(城鄉(xiāng)二元化格局,2040年,城市人口達75%。) 5、“股份+合作” 山東省寧陽縣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分配方式。這種模式是,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為股份共同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眾自愿、土地入股、集約經營、收益分紅、利益保障”的原則,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則對土地統(tǒng)一管理,不再由農民分散經營。合作社掛靠龍頭企業(yè)進行生產經營。合作社實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紅的方式,年度分配時,首先支付社員土地保底收益每股(畝)700元,留足公積公益金、風險金,然后再按股進行二次分紅。 三、原因 一是政府推動,主要包括出臺并實施相關政策、領導人定基調、輿論造勢,二是現實的助動,包括經濟上的原因、勞力不足原因、項目建設原因。 先說政府推動。 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其中有關于“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的規(guī)定,強調“在符合規(guī)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zhèn)、建制鎮(zhèn)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 同時,在中國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天津等地的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開始了局部或區(qū)域試驗,并發(fā)展出了重慶農地入股、廣東海南出租農地、北京郊區(qū)等地小產權房等模式。 中國關于農村土地使用權流動的政策剛出臺,上海就在積極實施。上海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的框架:按照“土地確權、兩權(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價值顯化、市場運作、利益共享”方針,依據土地有償使用原則,對上海郊區(qū)農業(yè)用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權實行有償有期限流轉制度。農業(yè)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內,可以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承包權,鼓勵農民將承包的土地向專業(yè)大戶、合作農場和農業(yè)園區(qū)流轉,發(fā)展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 集體建設用地可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合作、入股、聯(lián)營、轉換等方式進行流轉,鼓勵集體建設用地向城鎮(zhèn)和工業(yè)園區(qū)集中。其要點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建立以土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把農民承包的土地從實物形態(tài)變?yōu)閮r值形態(tài),讓一部分農民獲得股權后安心從事二、三產業(yè);另一部分農民可以擴大土地經營規(guī)模,實現市郊農業(yè)由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 這是從政策上出臺相關政策。再就是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9月30日專程前往安徽省考察農村改革發(fā)展情況時表示,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經營。這是我國的一號人物定的基調。2009年CCTV1播出了兩期村級土地流轉的焦點訪談,這是在輿論上造勢。 再說環(huán)境助動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致有下4方面的原因。 1、經濟原因(土地承包經營成本高,收益低)。農業(yè)稅免征(2006年全國全免)之前,農民由于承包經營土地的負擔重,收益相對較低,承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不高。許多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紛紛將承包經營權流轉給親友或其他農戶,也有的以自己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投股或參股。這是過去幾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2、勞力不足原因(農村二、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勞動力的轉移)。土地二輪承包時"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使得農村原本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導致大量勞動力紛紛向本地農村二、三產業(yè)或向外地轉移,轉移的勞動力中有一部分帶動全家轉移,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他人,F在有種說法叫“三資”(姿色、資本、滋事)進城,“五蟲”(老蟲、小蟲、賭蟲、懶蟲、酒蟲)留農村。(古人將動物分為五類,即羽蟲指禽類,毛蟲指獸類,甲蟲指甲殼蟲及水族的蝦蟹類,鱗蟲指魚類及蜥蜴、蛇等具鱗動物及有翅昆蟲,倮蟲指人類及蛙、蚯蚓等) 3、項目建設原因。一是鎮(zhèn)、村非農建設項目的需要。因招商引資、工業(yè)園區(qū)等非農建設項目用地需要,鎮(zhèn)、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租賃的方式從農戶手中流轉出來。二是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需要。村為培植專業(yè)大戶、承包大戶,一方面鼓勵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被培植對象,另一方面將土地從農戶手中以租賃或其他方式流轉出來再轉包給被培植對象,即“反租倒包”。 四、土地流轉的意義 主要表現為官方看法和民間看法。 先說官方看法。 提出土地流轉的變革,也是緣于現在的農村現實狀況。其一,在城市化的推動下,大批農民進城變身為農民工,導致農村大片土地撂荒,危及糧食安全;其二,先前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多是以家庭為單位小塊經營,缺乏規(guī);、集約化經營,導致效率低下,農業(yè)產出低;其三,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束縛了農村的發(fā)展,一邊是城市化的一路高歌猛進,另一邊卻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停滯不前,導致城鄉(xiāng)差距越來越大;诖,中央希望以土地流轉的形式作為農村改革的突破口,放寬農民對承包土地的轉讓權、出租權、入股權及抵押權,農民可用土地向金融機構融資貸款,更可以把零散的土地合并,擴大經營規(guī)模,提升農業(yè)產出。這樣農民即可在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享有土地增值的最大利益,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的收入。 而如果將這次土地改革放到經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顯然還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以土地的流轉,來加速農業(yè)的現代化,通過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來刺激內部需求,改變經濟發(fā)展過分依賴出口貿易的外向型經濟結構,而更多地轉向于內需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情況下,拉動8億農民的消費力,形成一個持久穩(wěn)定的內需市場,無疑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來看,制約中國內需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就在于農村,而要想提高農業(yè)的生產水平,土地這個最重要的資源要素必須充分流轉起來。農民以地為本,但守著條塊化的“一畝責任田”,很難為其帶來高收益。土地改革就是要賦予農民土地經營權、使用權以及轉讓權,一方面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要讓農民能從土地上獲得更多利益。只要土地能合法地流轉,農民無論是承包大塊土地規(guī);洜I,還是以土地入股獲取分紅,又或者以土地為抵押獲得創(chuàng)業(yè)貸款,都將直接為其創(chuàng)造利潤,從而提高收入。 當然,鑒于中國以前土地流轉的利益分配格局,要保證農民獲利就必須要確保農民的主體地位,即要讓農民真正當家做主地支配自己的土地,而不能任由強大的資本巧取豪奪農民的土地。所以,必須充分重視土地改革的風險性,允許土地流轉,會不會導致“失地農民”增多以及會不會出現農民經營不善而成為“破產農民”等問題都需要嚴格的規(guī)定加以限制。 2009年播出的電視劇《星火》里,地主老財是想盡辦法巧取豪奪農民的土地,農民是無法守住自己的土地的。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資本懼怕沒有利潤或利潤過于微小的情況。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會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會積極冒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倒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 再說民間看法,有兩種不同的版本。 當農村土地流轉在我國悄悄地進行時,業(yè)界曾有關于“農村土地是否要私有化”的激烈爭論,盡管有的沒有直接說“私有化”,但細看爭論的焦點內容,流轉土地被定格為“私有化”。 有一種聲音說:土地私有化,把土地產權交給農民,這樣農民可以自由處理自己的土地;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允許土地自由流轉,把土地變成一種財富而非枷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于建嶸教授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必須改變農村現存的土地制度,明確農民的權利。也就是說,要先從法律上把土地還給農民,然后再考慮用市場手段來解決農地征用問題,探索建立農地交易方面的制度。 另外有經濟學家分析,發(fā)展中國家貧窮的關鍵是產權不明確,資產無法變成流動的資產,并主張把土地產權還給農民。吳敬璉先生換了個提法,將“田間權”,即永久的使用權還給農民。他說,“這個問題不解決,許多像種田大戶的加速形成,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生產資金和生活資金等問題都很難解決”。 厲以寧先生也表示,當前制約農村金融發(fā)展的是現行農村產權制度,尤其是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宅基地和住宅不能流轉、不能抵押,不利于農民致富和農村經濟發(fā)展,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嚴重阻礙了城鎮(zhèn)化進程。 這是一種聲音,讓我們再來聽聽另一種聲音:解決中國的農民問題,寄托于農地“私有化”是不現實的。土地制度無論怎么“化”,都無法在農地上創(chuàng)造增量了。相反,如果農地“私有化”了,一旦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遇到挫折或危機,農民工返鄉(xiāng)躲避危機的退路就很窄了,數億人的吃喝拉撒睡等“麻煩事”就不得不集中在城市里解決,幾乎沒有回旋余地,這是很危險的。 比如,經濟學家溫鐵軍曾不無擔憂地說,一個農民如果將農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又將宅基地使用權出售,那么他實際上已經與他的土地失去了聯(lián)系。轉讓而得的現金哪有土地牢靠?這樣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實際上已經和私有制差別不大了。 李昌平也曾說,集體沒有任何土地的權利,對于農村是災難性的。集體沒有土地權利,村民自治就沒有了經濟基礎。 爭論歸爭論。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2008.10.9)明確提出了土地流轉政策,農村土地允許流轉了。不過,是使用權的流轉,并沒有私有化,而且要堅持三個原則,“農村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成為提高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必由之路。相關實踐證明,農村土地流轉緩和了人地矛盾,使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促進了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提高了農業(yè)的效益,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不過,由于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不健全,缺乏統(tǒng)一的土地流轉價格指導辦法及糾紛處理辦法,個別流轉模式讓農民的發(fā)展權無法得到保障。 五、發(fā)展狀況 盡管2008年9月30日,胡錦濤考察安徽小崗村定調新土改方向——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并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然而自從有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土地流轉就在悄然進行。特別是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正悄然變革,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農業(yè)、走出農村,有的農民就把土地或轉讓或轉包或轉租給別人。 有數據表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國農地流轉量僅占承包地總量的1-2%,90年代末達到4%左右,現在已經達5-6%。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如浙江省,則高達30%左右。 在新一輪的土地改革進程中,各地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產生了很多新鮮事物,并總結了不同的模式。比如,小崗村從“分田到戶”到新型合作化,甘肅成立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福建三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抵押貸款,溫州通過創(chuàng)新耕地流轉模式穩(wěn)定糧食生產,天津則推行宅基地換房。 國務院批準重慶、成都設立全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兩地在不同程度試點土地流轉。 成都市從2008年開始啟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立國內第一家產權交易所,并形成了多種相對成熟的土地流轉模式,比如:紅砂村的土地租賃模式,龍華村的集中經營開發(fā)模式,湯營村的土地入股“股權+紅利+工資”的模式,蒲江縣通過龍頭企業(yè)土地轉包模式等。 重慶在土地改革領域大膽探索,土地流轉方式多樣,包括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自愿交回等,并創(chuàng)造了土地換社保的九龍坡模式。九龍坡區(qū)凡擁有穩(wěn)定的非農收入來源,又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可以申報為城鎮(zhèn)居民戶口,并在子女入學、就業(yè)扶持、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生活保障等方面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在江西、湖北、湖南等水稻區(qū),從傳統(tǒng)的家庭少量種植向大戶集中種植變化,土地正在逐漸集中化;越來越多的專業(yè)種植戶到異地承包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如蔬菜、瓜果、藥材等;福建、海南已經出現很多專業(yè)種植大戶和種植基地;原紅塔集團董事長褚時健選擇再創(chuàng)業(yè),承包2400畝種植冰糖橙,果園面積5平方公里,農戶210人,管理人員40人,臨時工作100余人,整個加起來近400人。 六、存在問題 1、流轉行為欠規(guī)范,缺少管理。流轉行為嚴重不規(guī)范,表現為“四多四少”即:自行流轉多,報批準、報備案的少,申請變更登記的更少;口頭協(xié)議多,書面協(xié)議少;約定不明的多,約定明確的少;書面協(xié)議內容不規(guī)范的多,規(guī)范的少等。有些村存在連鎖流轉現象,接受流轉的農戶又將自己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其他農戶,形成鎖鏈式流轉。鎮(zhèn)、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普遍缺乏嚴格規(guī)范的管理。 2、部分耕地被非農業(yè)化,有極少量的非法流轉行為存在。有的耕地被轉為非農用途,主要用于招商引資、工業(yè)園區(qū)、小城鎮(zhèn)等項目建設。這些建設用地絕大多數履行了批準手續(xù),也有一小部分沒有被批準。相關鎮(zhèn)為了完成工業(yè)發(fā)展等任務,以鎮(zhèn)政府或用地單位名義,采取向農戶租賃的方式,將土地使用權流轉到自己名下,用于非農建設。 結語:稍加揣摩,不管爭論的是土地性質的公與私,還是農村土地能否流轉,各方的初衷是好的,都是希望幫助農民更好地保護土地的權益,所不同的是如何做到更好地保護。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加速推進,農村土地改革的腳步也不會停止。我國農村的土地狀況十分復雜,改革應體現多樣性,不能搞“一刀切”。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案,都應該在考慮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充分體現農民的意志,保護農民的利益,讓農民獲得平等的公民待遇。只有這樣的土地改革,才是受農民歡迎并有長久生命力的。否則,帶給農民的將是無盡的禍患。 總之,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轉變傳統(tǒng)農業(yè)發(fā)展方式,走中國特色農業(yè)現代化道路的關鍵。在農村土地流轉健康推進的過程中,雖然目前存在著種種困境,但是只要我們以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決定為改革方向,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新的契機,與時俱進,多管齊下,不斷完善黨中央作出的各項決定和惠農措施,我們就能穩(wěn)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最終實現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創(chuàng)新的第二次飛躍。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在 中國農資聯(lián)盟 版權所有 網絡經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