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shù):9241 | 回復(fù)數(shù):5
說說地下害蟲的種類與防治 我國已知地下害蟲達320余種,分屬于昆蟲綱的8目32科,在我省以蠐螬、金針蟲、螻蛄、地老虎四類為主,發(fā)生面積廣,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蟲中常發(fā)性,災(zāi)害性類群。 一、常見的地下害蟲 1.蠐螬: 俗稱壯地蟲、地漏子、屬鞘翅目是金龜甲總科幼蟲的通稱,為地下害蟲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為害最重的一大類群,期中常見的有大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暗黑鰓金龜。 蠐螬食性很雜,主要為害小米、高粱、麥類、豆類、花生、甜菜、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樹的種子、幼苗及根莖,咬食種子或咬斷幼苗的根、莖,輕則引起缺苗、斷壟,重則毀種絕收,不但造成減產(chǎn),咬食后病菌容易侵入。 成蟲于傍晚出土活動,20—21時活動最盛,22時以后逐漸減少,具弱超光性,一般燈下誘到的蟲量僅占田間實際蟲量的0.2%左右,具有假死性,受振動或驚憂即墜地假死,飛翔力弱,活動范圍以蟲源地為主,主要集中在田邊、溝邊或地頭等非耕地,喜食楊樹、大豆、花生等作物的葉片,其將卵產(chǎn)在這些樹木附近田塊或耕地內(nèi),單雌產(chǎn)卵在32—188粒,平均102粒,散產(chǎn)于土壤6—15深入,每次產(chǎn)卵3—5粒,多者10余粒,相互靠近,在田間呈粒心分布。幼蟲有3個齡期,全部在土壤中度過,隨著一年四季土壤溫度的變化而上下潛移,3齡幼蟲歷期最長是主要危害蟲期。 ![]() ![]() 2.金針蟲 金針蟲俗稱節(jié)節(jié)蟲、鐵絲蟲、成蟲俗稱叩頭蟲屬稱鞘目,叩甲科幼蟲的通稱,我國記載600—700種,但我縣農(nóng)田常見種類主要有4種,即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褐紋金針蟲、寬背金針蟲,其中以溝金針蟲發(fā)生為害最為嚴重。 金針蟲的為害特點和為害狀:金針蟲的成蟲在地面以上活動時間不長,只能吃一些禾谷類和豆類等作物的嫩葉,為害不那么嚴重;而其長期生活在土壤中,可以為害玉米、麥類、甜類、棉花、豆類及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咬食播下的種子、食害胚乳,使之不能發(fā)芽;咬食幼苗須根,主根或莖地下部分,使生長不良甚至枯死,一般受害苗主根很少被咬斷,被害部不整齊而呈絲狀,這是金針蟲為害后造成的典型為害狀,此外,還能蛀入塊莖或塊根,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而引起腐爛。 溝金針蟲一般3年1代,少數(shù)2年、4—5年或更長時間才有完成1代。成蟲和幼蟲在土中越冬,一般越冬深度15—40cm,最深可達100cm左右,越冬成蟲3月初10cm土溫10℃左右時開始出土活動,3月中旬至4月上旬,10cm土溫在12℃—15℃時達活動高峰,產(chǎn)卵期從3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31—59天,平均42天,5月上、中旬為卵孵化盛期,孵化幼蟲為害至6月底下潛越夏。待9月中、下旬秋播開始時,又上升于土表屬活動,為害至11月上、中旬,開始在土壤深層越冬,第二年3月初,越冬幼蟲開始上升活動,3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害重。隨后越夏秋季為害,越冬,幼蟲期長達1150天左右,直至第三年8—9月,幼蟲老熟,鉆入15—20cm,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9月初開始羽化成蟲,成蟲當(dāng)年不出土,仍在土室中棲息不動,第四年春才出土交配,產(chǎn)卵成蟲壽命220天。 成蟲晝優(yōu)夜出,白天潛伏在麥田成田旁雜草中和土塊下,晚上出來交配、產(chǎn)卵。雄蟲不取食;雌蟲偶爾咬嚼少量麥葉,雄蟲善飛,有趨光性,雌蟲無后翅,不能飛翔。行動遲緩,只能在地面成麥田爬行,卵散產(chǎn)于3—7cm深土中,單雌平均產(chǎn)卵200余種,最多可達400粒。 ![]() ![]() 3.螻蛄 螻蛄:俗稱拉拉蛄、蜊蛄屬直翅目,螻蛄科我國記載有6種,我縣主要有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螻蛄是最活躍的地下害蟲,成蟲、若蟲均為害嚴重。咬食各種作物的種子的幼苗,特別喜食剛發(fā)芽的種子,造成嚴重的缺苗斷壟,特別是螻蛄在土壤表層善爬行,往來亂竄,隧道縱橫,造成種子架空不能發(fā)芽,幼苗吊根失水干枯而死,群眾常說:“不怕螻蛄咬,就怕螻蛄跑”就是這個道理,谷苗、麥苗最怕螻蛄竄,一竄就是一大片,損失非常嚴重。 螻蛄的生活史一般較長,1—3年才能完成1代,均以若蟲、成蟲在土中越冬。 東方螻蛄:在我縣2年1代區(qū),越冬成蟲5月份開始產(chǎn)卵,盛期在6—7月;卵經(jīng)15—28天孵化至秋季若蟲發(fā)育至4—7齡,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恢復(fù)活動,為害至8月開始羽化為成蟲,若蟲共9齡,長達400天以上,當(dāng)年羽化的成蟲少數(shù)可產(chǎn)卵,大部分越冬后至第三年才產(chǎn)卵,成蟲壽命達8—12個月。 螻蛄?xí)兎钩觯?1—23時為活動、取食高峰,具有強趨光和趨化性,利用黑光燈在無月光、無風(fēng)、悶熱的夜晚可誘到大量的東方螻蛄,螻蛄對具有香味、甜味的物質(zhì)趨性強,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炒香的豆餅、麥麩等,螻蛄對產(chǎn)卵場所有嚴格的選擇性,華北螻蛄多在輕鹽堿地內(nèi)缺苗斷壟,無植被覆蓋的干燥向陽,地硬畦堰附近或路邊、渠邊和松軟的土壤中產(chǎn)卵,而禾苗茂密、郁苗之處產(chǎn)卵少。在山坡干旱地區(qū),多集中在水溝旁,過水道和雨后積水處,初孵若蟲有群集性,華北螻蛄初孵若蟲3齡后才分散為害,東方螻蛄初孵若蟲3—6天后,分散為害。 ![]() 4.地老虎: 地老虎俗稱切根蟲、夜盜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是農(nóng)作物的主要害蟲。 地老虎可為害多種糧食作物,棉花、蔬菜、煙草、中藥材、果樹等,低齡幼蟲晝夜均可取食作物的子葉,嫩葉和嫩莖,3齡后晝伏夜出,高齡幼蟲可將幼苗近地表部位咬斷,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重播。 地老虎在我縣1年發(fā)生1代,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我縣的地老虎越冬代成蟲均由南方遷入,我縣的越冬代成蟲的發(fā)蛾期長、蛾蜂多、蛾量大。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多棲息于草叢,土縫等隱蔽處,傍晚7時至凌晨5時進行取食,交配和產(chǎn)卵等活動,具強趨光性和趨化性。地老虎對發(fā)酵的酸甜氣味和萎蔫的楊樹枝把有較強趨性。喜食花蜜和蚜露。成蟲羽化后1—2天可開始交配,多數(shù)在3—5天內(nèi)進行,一交配1—2次,少數(shù)3—4次,交配后2天即產(chǎn)卵,卵散產(chǎn)成數(shù)粒產(chǎn)在一起,單雌產(chǎn)卵量1000粒以上,多的可達2000粒以上。 ![]() ![]() 二、地下害蟲的綜合防治 根據(jù)蟲情,因地制宜,做到地下害蟲地上治,成蟲、幼蟲結(jié)合治,田內(nèi)田外選擇治。 (一)農(nóng)業(yè)防治 1、摘好農(nóng)田基建,消滅蟲源滋生地,平整土地深翻改土,消滅溝坎荒坡,植樹種芽,消滅地下害蟲滋生地,創(chuàng)造不利地下害蟲發(fā)生的環(huán)境。 2、合理輪作倒茬,地下害蟲最喜食禾谷類和塊莖、塊根類大田作物,對芝麻、油菜、麻類等直根系作物不喜取食,因此合理輪作可以明顯地減輕地下害蟲為害。 3、深耕翻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生活在土壤表層的翻到深層,將生活在深層的翻到地面,暴曬、鳥雀吻食等一般可消滅蠐螬,金針蟲50%—70%。 4、合理施肥:一定要施用腐熟的豬糞廄肥等有機農(nóng)家肥,否則不腐熟的易招引金龜甲、螻蠣等產(chǎn)卵,又取因腐蝕、熏瑩作用起到一定希傷地下害蟲的作用。 5、合理、適時灌水:春季和夏季作物生長期間適時灌溉,迫使生活在土表的地下害蟲下潛成孔亡,可以減輕為害。 (二)化學(xué)防治 1、種子處理:種子處理方法簡便,用藥量低,對環(huán)境安全,是保護種子和幼苗免遭地下害蟲為害的理想方法。種子處理常用的藥劑有50%辛硫乳油,40%樂果乳油,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1%—0.2%,播種時先用種子重量的5%—10%的水將藥劑稀釋,用噴霧器均勻噴拌于種子上,堆悶6—12小時,使藥液充分滲透到種子內(nèi)即可播種,應(yīng)嚴格控制藥量,以免藥劑燒份種子,影響出苗率。 2、土壤處理:結(jié)合播種前整地,用藥劑處理土壤。 常用方法有:①將藥劑拌成毒土均勻撒施或噴施于地面,然后淺鋤或犁入土中②撒施顆粒劑③將藥劑與肥料混合施入,即使用肥料農(nóng)藥的復(fù)合肥④溝施或穴施,應(yīng)選用一些高效、低殘留類殺蟲劑。如苗酯類,滅幼叩水有機磷類。 3、毒餌誘殺:姜餌誘殺是防治螻蛄和蟋蟀的理想方法之一。 4、其它施藥方法: 5、噴粉:選用1.5%樂果粉劑,2.5%乙敵粉等。 6、噴霧:40%樂果乳油或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等噴灑在寄主植物上,對多種食葉金龜甲均有較好防治效果。 7、內(nèi)吸劑涂樹干,在寄主樹干離地面1.5m左右處涂上40%樂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等內(nèi)吸殺蟲劑,致金龜甲食葉后中毒死亡。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法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謝產(chǎn)物來防治農(nóng)林蟲害的方法。 1、以蟲治蟲 2、以菌治蟲 地老虎的天敵種類很多,應(yīng)加以保護利用,地老虎顆粒體病毒對地老虎防治效果非常明顯。 (四)物理防治: 螻蛄、多種金龜甲、溝叩頭甲雄蟲等具有較強的翅光性,利用黑光燈進行誘殺效果顯著,試驗表明黑綠單管雙光燈誘殺效果更理想。 (五)其它防治措施 人工捕捉,金龜甲晚上取食樹葉時,振動樹干,將假死墜地的成蟲揀拾殺死,對蠐螬、金針蟲也可采取犁后拾蟲的方法消滅。 挖窩毀卵、消滅螻蛄,螻蛄產(chǎn)卵盛期結(jié)合夏鋤,發(fā)現(xiàn)螻蛄卵窩,深挖毀掉。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nóng)資聯(lián)盟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絡(luò)經(jīng)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