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貶:0 | 收藏: 0次 | 閱讀數(shù):4134 | 回復數(shù):0
在論證我的觀點之前,我想先批駁幾種錯誤的觀點。即所謂“不破不立”。 1。 佛法不是唯心論。 說佛學是唯心的完全是個誤會。這個說法其實把佛學與哲學混為一談了。殊不知二者有本質(zhì)的不同。哲學研究存在與思維的關系,而佛學則在于證到真如實相,以解決生死為主題。此外,佛學上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這說明人的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即佛學也是講物質(zhì)的,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決定意識。所以說,佛學不是唯心論。 2。 佛學不單是“勸人為善”。 佛學當然要“勸人為善”,但是對佛學的理解不能僅限于此。在今天這個社會里,人在物欲面前會變得自私,會因此而勾心斗角!皠袢藶樯啤笨梢灾螛,但根本上是要人們屏棄私心,要有為善的“忘我”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覺悟,否則如何“為善”也是枉然。 3。 佛學不是消極避世。 當然有消極避世而學佛的人,但不可以此來誤解佛學。無論如何,和尚也要吃喝拉撒,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怪物。修習佛學的人也和普通人一樣努力工作,獲得報酬。佛經(jīng)上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這個道理。佛經(jīng)上又說:“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可見佛學是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佛的人當然不能“消極避世”,即使要“避”,也全無可能。否則只能誤入歧途。因此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由此可見,佛學有益于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關于這一點,尚有兩點可作補充: 1。 宗教需求。 人活在世間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由此而產(chǎn)生迷惑和煩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哲學等科學當然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不是全部,尤其是那些關于生死、價值、追求的終極問題。這個時候,人就有了宗教的需求。學佛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有勇氣面對困惑的,積極的表現(xiàn)。假如對那些問題視而不見,那只會渾渾噩噩,才是真正的消極。 2。 出世與入世。 佛學上有“出世”、“入世”的說法。佛家歷史上常有這樣的記載:某某人遭了什么打擊,堪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是為出世;某某人本在方外,又如何疾苦民生,出世解救世人。其實無論出世或者入世,只是形式的改變,本質(zhì)并無不同。人還是那個人,心性也還是那個心性。難道他會因此而完全地忘記煩惱嗎?那又何必出家呢?難道他會忘了修行嗎?他的出世原本也是修行的一種。∷哉f出世與入世原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tǒng)一體。就像我,在大學里選修了《佛學與人生》,假如把課上學到的東西拿到生活中來思考、分析、比較、實證,我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就是學佛的積極之處,學佛不是要當和尚,用佛的學說和思想來整理自己,解決困惑,使自己更輕松,使自己的生活積極,并且少走彎路,這也不是很好嗎? 以上是我對佛學與人生的一點看法,綜上所敘,我認為:學佛代表著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請各位網(wǎng)友批評指正。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Copyright © 2008-現(xiàn)在 中國農(nóng)資聯(lián)盟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絡經(jīng)營許可ICP證:( 鄂ICP備2022020491號 )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1202002170號 客服電話: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