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 2018-10-8 15:4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自古以來,雜草與農作物一直是生存中相依相克的植物,為了保證農作物的生長與收獲,人們一直是以辛勤的耕鋤為手段控制雜草的生長,長而久之,都是以地面干凈無草為榮。

豈不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雜草與農作物之間的“利”“弊”關系也相應的發(fā)生著改變。如在果業(yè)生產中,樹體高大的果園里,生草的“利”是大于“弊”的。

一、果園雜草帶來的“弊”端

1、爭肥爭水爭空間,草類生長也需要從土壤中索取水肥營養(yǎng)。

在矮桿農作物種中,草能爭陽光,爭空間,有時還能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生長與收獲。而在干體高大的蘋果、梨、柑橘、柚等果園中其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2、除草引起的傷害,為了消除雜草的危害,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工資源以外,還采用了各種除草劑,又引起了除草劑藥害。

有的傷根,有的傷葉、傷果,嚴重的還引起死枝死樹現(xiàn)象。實際上任何能除草的藥物,其使用后都會直接或間接傷害果樹,實踐中這些情況屢見不鮮。另外,有人為了減輕體力,采用機械除草,一年多次進行翻耕,對果樹根系的傷害引起的樹體衰弱的事例也很多。

二、果園生草的好處

1、生草能轉化營養(yǎng)培肥地力。

草類多數(shù)為淺根的喜氮植物,在果園中大多數(shù)吸取的是表層10公分左右土壤中的氮素,通過刈割自然死亡后,草類本身會轉化為有機質。有人做過計算,大多數(shù)草類的養(yǎng)分回饋是索取的30-40倍,甚至更多。不少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還利用土地休閑長草后翻耕來恢復地力可見果園生草“利”是大于“弊”的。

2、生草能增加土壤通氣性。

雜草根系在生長中從土壤中爭得了各自應有的空間,等它們死亡后,根系部位會成為上下通透的管道,無意中改變了土壤的通氣性。這一點在降雨多的2013年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凡是生草的果園澇死果樹的很少,清耕的果園死樹成片,可見果園生草“利”“弊”分明。

3、生草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生草下面的土壤相對濕潤,而無草光禿地面土壤都是干燥的,有時能被風吹走。當雨季來臨時,生草處的泥土不會輕易流失,而光禿無草地帶雨水會將沙土及肥料一起沖走。

4、生草會引來生物,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草類本身的死亡,會引來大量的生物及菌類的生存繁殖,其多數(shù)是對果樹生長有利的。在國外,100多年前生草已得到了推廣應用,不少發(fā)達國家,在生長季特意向草上撒施氮肥,促其旺盛生長,再通過刈割,變廢為寶。有的國家測試過,種草一年可提高土壤有機質0.1%-0.3%。

三、草沒有長腳,吃了營養(yǎng)不會跑

留草的好處非常非常多,可以保濕、吸熱控溫,制造有機質,又可以水土保持。下大雨時,泥土不會流失。

如果沒有草,不管下了什么肥料到土里,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會流失掉,尤其是山坡地。

有些人會說,你下的肥不就都被草吃光光?草有長腳嗎?它吃多少,就會反饋多少。

現(xiàn)在推廣的草生栽培,是種綠肥撒種,種田菁、油菜、笤子等等,長起來以后就割掉,變成肥料。

但是草生栽培有個缺點,要花很多時間去割草,割草也是成本,15畝地最保守估計一年要割三次草,正常大概一年五到六次,15畝地大概就要割五天到一個星期。如果請人割草,一天要兩千五。

“草木共生”,不用種,都是自然生長的草。不需要割草,只用“碾壓”的方式。要進園工作前,就開搬運車繞一圈,把草都壓平,就好了。

這會有一段陣痛期,就是剛開始要忍耐讓草長得長一點,大概要到腰部,壓下去才會倒。你壓個幾年以后,草就長不高了,就像人一樣,老了就長不高。

四、寶貴的“粗有機”,雜草最在行

草長得越長、質地越軟,就可以壓得更貼近地面。壓平以后,伏倒的草就慢慢腐爛掉,成為最好的“粗有機”來源。

其實我們現(xiàn)在的土地,問題不是肥料不足,而是“粗有機”不夠,就是粗纖維的有機質。翻開土表,看到下面有很多小生物在跑了嗎?

還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就會去分解粗有機,吃下去再排出來就是肥沃的腐殖土。

植物新生的根尖,也就是剛長出來的白根,最喜歡去鉆腐殖土,根表面的絨毛會去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和微量元素。如果園子里有很多腐殖土,果樹一定很強壯。

草木共生的實驗長期下來,土壤的腐殖質越來越多,非常黑又非常松,而且聞起來的味道是香的,你聞過土的香氣嗎?
五、人看面相,農園看“草相”

一般做草生栽培,必須割草,如果是做短期蔬菜類,一般會建議在盛花期之前就要除掉,才不會留下很多草籽。

可是那時候它還太嫩,里面纖維質很少,90%都是水份,曬干以后可能只剩幾條絲。若以果樹類來說,就可以把草留到老化,等開花、結籽以后再砍,這樣它的粗有機質才會足夠。

草相的選擇也是重要的。有些草不易壓倒,或是會干擾工作,就不適合留。所以剛開始要做草木共生,要辛苦個兩、三年,把某些種類的草移除掉。
草木共生并非放任雜草蔓生,像小花蔓澤蘭這類會影響果樹成長者,必須謹慎移除

觀察草相的變化,可以看到大自然生態(tài)的演替,一年河東一年河西,每年的草相都不一樣。這年的溫度、濕度適合哪一種草,它就會特別旺盛。


通常農民會怕這么多草引來害蟲,但只要草相夠多元,各種草都有,就什么蟲都來,會互相制衡。

也不用太擔心蟲會來吃樹上的東西,蟲有草可以吃,它也懶得上樹。

從草相也可以很容易觀察出某個農園是用割草的,還是灑除草劑。如果是割草,經常整園都會是大花咸豐草,因為它最強勢。如果是用除草劑,會整片都是牛筋草,因為牛筋草最不怕除草劑。
六、草太多會藏蛇臥虎?只有蚯蚓活跳跳

從前有的農民也是慣行農法,九二一地震之后才開始轉型到有機耕作。一般農民考慮的,通常是要在這塊土地拿多少東西,而不是給予土地多少。
要堅持下去,不容易。

還有很多人會擔心里面會不會躲蛇?

其實蛇喜歡溫暖的地方,不喜歡陰暗,所以草越長,越不容易看到蛇。就算這里面有蛇,也無法反咬人,因為它會被底下密密麻麻的草?ㄗ,翻不了身。
七、化敵為友,草與木共生共榮

草是農民最恨的東西,但是你噴除草劑,會對土地造成莫大的傷害。不只是草死掉,里頭所有的生物都死掉,這塊地也就等于死掉了。

連草都活不了,還能種出什么好的東西?

不可能的。

土地如果失去了制造植物所需養(yǎng)分的能力,就要額外補充很多東西下去,成本反而增加。

要除掉雜草,不如讓雜草生長更有意義,有效地利用雜草,這是農民應走的道路。所謂不除草論,換句話說就是雜草有用論。

一切植物都有發(fā)生的原因和發(fā)展的過程,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的作用,一切的植物都朝著促進地表土壤肥沃的方向發(fā)展。若土壤中沒有微生物,地上不長雜草,地球表面也就不可能形成肥沃的土壤。

因此,雜草并不是毫無意義的存在。草根深扎到土壤中,使土壤變得疏松,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腐殖質,促進了微生物的繁殖,肥沃了土壤,繁殖了蚯蚓和鼴鼠,雜草成為土壤生存不可缺少的有機體。

八、因地制宜,生草種草

1、以草抑草。早春不少果園中薺菜、苦菜等矮生草類較多,除了供人們享用之外,任其生長不要鏟除,直到枯死覆蓋地面。其它草類如馬齒莧等,很難成災,而鏟除后的果園馬齒莧菜卻屢除不盡。

2、機械刈割。在自然生草的果園,對高桿草多的園片,當草高度達到50公分以上高度時,用割草機刈割是人工除草效率的8—10倍,草腐爛后都是有利于果樹生長的有機物。在刈割過程中要注意對幼樹桿體的保護防止傷害樹干,生草其“利”是遠大于“弊”的。

3、選擇用草,為了減輕刈割之苦,可以選擇鼠茅草、三葉草、黑麥草等矮桿草類。讓其生長四年左右翻耕一次,也可以從本地區(qū)泊地果園選擇種植一些矮小蔓科類雜草,只要早春對馬尾草等高桿類草人工鏟除后,也可以不用刈割,讓其自然生長布滿地面。致于三葉草等會導致二斑葉螨共生的果園,只要及時對果園樹上噴殺螨藥即可控制。另外地下生草,可以利于部分害蟲天敵的繁殖生存。

以上是自己對果園生草的見解,希望能引起廣大果農朋友的深思,分清果園生草的“利”“弊”。把人們除草所用的寶貴時間運用到對樹體、果實的管理上,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

總結:把最恨的東西,轉變成對我們最有利的東西。


參考來源:鄉(xiāng)儂、農業(yè)助手等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