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軟腐病及防治方法 [復制鏈接]

二維碼

挺:0 | 貶:0 | 收藏: 0 | 閱讀數:3150 | 回復數:0

發(fā)表于: 2013-6-16 09:5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白菜軟腐病及防治方法
    白菜軟腐病又叫腐爛病、爛疙瘩、醬桶、脫幫等,全國各地都有發(fā)生。此病發(fā)生危害期長,在田間、貯運期及市場上都能發(fā)生腐爛,造成重大損失,因此,與病毒病、霜霉病合稱為白菜的三大病害。除白菜外,甘藍、蘿卜等受害亦較重。此病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可危害馬鈴薯、番茄、辣椒、洋蔥、胡蘿卜、芹菜、萵苣等多種蔬菜。  
    (一)癥狀  此病的癥狀因不同寄主作物、植株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而稍有差異。但其發(fā)病部位都是從傷口處開始,一般柔軟多汁的組織發(fā)病時,初呈水浸狀半透明,后表皮下陷,變褐,病部組織隨即腐爛,呈粘滑軟腐狀,并發(fā)出惡臭。較堅實少汁的組織受害時,也是先呈水浸狀,逐漸腐爛,但最后病部組織干縮,變?yōu)楦筛癄睢?nbsp; 
    白菜在田間發(fā)病多從包心前期開始發(fā)生,一般外葉基部先發(fā)病,發(fā)病處呈水浸狀微黃色病斑,逐漸擴大呈淡黃色或黃褐色而腐爛,并發(fā)生臭味。病斑出現12天后,病部的維管束變黃至褐色,并且通過維管束迅速蔓延至莖部和根部,從而引起其它葉片或全株發(fā)病。發(fā)病初期我葉中午萎蔫,早晚恢復,隨病情發(fā)展,發(fā)病的外葉不再恢復而癱倒在地,露出葉球,稱為脫幫。此時由于基部已經腐爛,葉球很易用腳踢落,葉柄基部和根莖處的心髓充滿灰褐色粘稠物,臭氣四溢,稱為爛疙瘩。葉球內部腐爛稱為醬桶。有的病株外葉邊緣枯焦或心葉頂端腐爛。腐爛的病葉,在天氣轉晴暖干燥的情況下?裳杆偈时〖垹睢=巡仄诎l(fā)病時多從外葉受傷處發(fā)生。  
    蘿卜受害時,多從根尖蟲傷或機械傷口處開始,初呈水浸狀褐色軟腐,病健部分界明顯,并常有汁液滲出。留種株有時老根外觀完好,內部心髓完全腐爛,僅存空殼。  
    (二)病原  病原是歐氏桿菌屬細菌,有兩種,即Erwinia aroidear( Towsend )Holl.和E.corotovora( Jones )Holl.,我國普通存在的是前一種。兩種細菌的形態(tài)很相似,只在生理上和致病性上有些差異。后一種可侵染甜菜、球莖甘藍、花椰菜、煙草、茄子、馬鈴薯等,而前一種則不能侵染。  
    菌體為短桿狀,周生鞭毛28根,無莢膜,不產生芽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反應。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為灰白色近圓形,略呈半透明而有光澤,邊緣明晰。兩種細菌在溫度438℃之間都能生長發(fā)育,但最適溫度為2730℃,屬于喜濕的細菌。對氧氣要求不嚴格,因而在缺氧情況下也能生長發(fā)育。對酸堿的適應性強,在PH5.39.3范圍內都能生長,但以PH7.2生長最好,致死溫度為50℃,不耐干燥和日光,在室溫下,干燥2分鐘即死亡,在日光下,將培養(yǎng)皿中的菌落曬2小時,大部分死亡。細菌如果脫離寄主單獨存在于土壤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病菌通過豬的消化道后能全部死亡。  
    (三)侵染循環(huán)  帶菌主要在留種株、土壤中、堆肥里以及菜窖附近的病殘體上越冬。越冬后的細菌在天氣轉暖時即大量繁殖,通過雨水、灌溉水和昆蟲傳播,從植株的傷口或生理裂口侵入。由于病菌的寄主范圍廣泛,所以能從春至秋,在田間各種蔬菜上傳染繁殖,不斷危害,最后傳到白菜、甘藍和蘿卜等秋菜上。在春白菜及夏季不包心的早大白菜上,菜葉及菜心是主要的侵入部位,在秋季包心大白菜上,菜葉及菜心是主要的侵入部位,在秋季包心大白菜上,葉球的基部是主要的侵入部位,在菜窖里,病害發(fā)生在凍傷、壓傷以及因噴2,4D而造成的生理裂口等處。  
    軟腐細菌是弱寄生菌,從傷口侵入后在寄主的細胞間隙繁殖,并分泌酶溶解寄主細胞間的中膠層,使寄主組織解體,造成軟腐癥狀。  
    (四)發(fā)病條件  由于病菌只能從傷口侵入引起發(fā)病,所以任何能造成傷口以及影響傷口愈合速度的因素,都與此病的發(fā)生流行有密切的關系。  
    1、白菜不同生育期的愈傷能力與發(fā)病的關系  軟腐病在田間多發(fā)生在白菜包心期以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白菜不同生育期的愈傷能力不同。苗期愈傷能力強,蓮座期以后則減弱。白菜幼苗期受傷,傷口經3小時即開始木栓化,經24小時木栓化的,即可達到病菌不易侵入的程度,而蓮座期以后,受傷12小時后才開始木栓化,需經72小時木栓化才能達到病菌不能侵染的程度。  
    白菜不同生育期的愈傷能力對濕度的反應也不同。幼苗期對濕度不敏感,在15℃和32℃下,傷口細胞木栓化的速度差異不大,而成株期的愈傷能力卻對溫度很敏感,在不同溫度下,傷口木栓化的速度差異顯著。2632℃之間,經6小時傷口即開始木栓化,1520℃則需12小時,7℃時需2448小時,才能達到同等程度。  
    2、氣候與發(fā)病的關系  氣候條件中以雨水與發(fā)病的關系最大。白菜包心以后多雨,往往發(fā)病嚴重。因為多雨易使葉片基部處于浸水和缺氧的狀態(tài),傷口不易愈和,又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傳播。多雨常使氣溫偏低,而低溫下傷口更不易愈合。  
    3、白菜的傷口種類與發(fā)病的關系  我國大多數地區(qū)以蟲傷侵入為主。白菜生育后期植株上的傷口有自然裂口、蟲傷、病傷和機械傷等4種,引起軟腐病的傷口主要是葉柄上的自然裂口,尤其是縱向裂口,在久旱降雨后,病菌從這種裂口侵入,迅速發(fā)展,損失最大。  
    4、害蟲與發(fā)病的關系  害蟲危害后造成許多傷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同時,有的害蟲體內外攜帶病菌,是傳播病害的媒介。例如黃條跳甲和菜蝽的成蟲、菜粉蝶和猿葉蟲的幼蟲等的口腔和腸道內都有細菌存在。麻蠅、花蠅、蕪菁葉蜂、小菜蛾等的體表也帶有細菌。此外,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造成的傷口,也能導致發(fā)病。  
    5、栽培條件與發(fā)病的關系  高畦栽培比平畦發(fā)病輕,因為高畦栽培可避免灌溉或雨水浸泡莖基部,不利于細菌的侵入,而有利于傷口愈合。同時高畦栽培可以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強植株的生長勢,提高抗病力。凡施用不腐熟的肥料,土質粘重,表土瘠薄,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大水漫灌,中耕時傷根以及植株生長衰弱等發(fā)病均較重。此外,與茄科和瓜類等蔬菜輪作,播種過早,發(fā)病亦較重。  
    6、品種與發(fā)病的關系  從形態(tài)上的抗病性來看,在田間一般疏心直筒型品種比圓球型不容易發(fā)病,但在貯藏期間則相反。這是由于疏心直筒型白菜在田間外葉直立,通風良好,而圓球型品種在貯藏期堆放時,相互之間有空隙,利于通風。從本質上的抗病性來看,一般是青幫比白幫的發(fā)病輕。另外,晚熟種比早熟種抗病性強?共《静『退共〉钠贩N,也抗軟腐病。  
    (五)防治方法  防治白菜軟腐病應以加強栽培管理,選用抗病品種和防治害蟲為主,結合藥劑防治,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選用抗病品種 如天津綠、包頭青、北京新一號、九雜九號、膠白八號、城陽青等。  
    2、加強栽培管理  
    (1)選擇地勢高燥、排灌良好的壤土、砂壤土種植秋菜,避免與茄科和瓜類等輪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豆類和蔥蒜類等作物輪作。  
    (2)前茬早騰地,及時深翻曬土,可促進病殘體腐解,減少菌源。  
    (3)采用壟作或高畦栽培,以利于排水防澇,減少發(fā)病,但鹽堿地不宜采用。  
    (4)適期播種  應根據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和栽培條件等考慮合適的播期。  
    (5)加強肥水管理  白菜苗期缺水、缺肥,長勢弱,后期多雨,葉柄上容易產生自然裂口。底肥足、早追肥,使幼苗生長旺盛,后期植株耐水、耐肥,自然裂口少,發(fā)病輕。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追肥要均勻,避免燒根、燒葉,嚴禁迎頭潑糞肥。蹲苗時間不宜過長,蹲苗后的第二天水要及時跟上。蓮座期以后不能缺水,要及時中耕以防止菜幫、根莖產生自然裂口,但不可大水漫灌。灌水前應拔除病株,并于病穴內撒消石灰或300倍福爾馬林液進行滅菌。雨后要及時排水。封壟前的大雨或澆水常會沖刷根際土壤而使菜根外露,易引進發(fā)病,應及時培土保根。  
    3、及時防治害蟲  早期應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從幼蟲期起應經常查蟲,發(fā)現有黃條跳甲、菜青蟲、小菜蛾等害蟲危害時,應立即噴藥防治。  
    4、藥劑防治  應從蓮座期開始,勤查田頭,加強病情調查,發(fā)現病株要立即拔除,并用藥液澆灌病株及其周圍健株,防止病害蔓延。初發(fā)病期每隔3-4天噴一次藥,連噴2-3次。特效藥劑:細菌必清300倍液。
5、加強貯藏期的管理  北方要注意貯藏期繼續(xù)發(fā)病,防止爛窖。應在白菜收獲時輕拿輕放,先暴曬幾天使外葉萎蔫,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入窖前應嚴格剔除重病株和輕病株上的病葉。舊窖應事先用福爾馬林40倍液對四壁和地面進行消毒。入窖后要嚴格控制窖溫在04℃左右。若窖溫升高應及時通風降溫。貯藏期間按要求及時翻菜倒垛,剔除的病株、病葉要集中處理,不可亂丟亂放。
蔬菜專家:韓述忠   13271553807   QQ976924313

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